| 發佈者 | 黃秀山 |
| 職稱 | 教資中心/系管師 |
| 主題 | 矮行星Eris中譯名正式命名為「鬩神星」 |
| 內容 | 2006年8月底,讓全球人類為之譁然的「冥王星由行星改分類為矮行星」事件中,那個壓垮冥王星的最後一根稻草,就是2003年於太陽系外圍發現的Eris(2003 UB313)。現在這顆搗蛋的矮行星終於有了正式的中文名字--「鬩神星」。(註:「鬩」讀音同「細」,鬥爭的「鬥」字頭,裡頭是個「兒」字) 2003 UB313發現後,因直徑比冥王星大,一度被視為是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。天文學家們因冥王星體積小、軌道與其他八顆大行星差異甚大、其軌道鄰近區域已經發現許多與冥王星類似的小行星等,原本就在考慮冥王星的地位問題。後來更因2003 UB313的發現,終於讓天文學家不得不正視「行星」的定義問題,並在2006年8月國際天文聯合會(IAU)會員大會中,經投票表決將冥王星、2003 UB313與穀神星皆列為矮行星。 2006年9月13日,國際天文聯合會天體命名委員會決定將2003 UB313正式命名為「Eris」,意為希臘神話故事中到處滋擾生事、挑起紛爭的「紛擾女神」,相當符合她在2006年下半年所引起之太陽系分類騷動的形象。至於她目前僅知的一顆衛星則命名為Dysnomia,希臘神話中是Eris 的女兒--「違法女神」。 為切合這個名稱的含意,臺灣最專業的天文組織--中國天文學會(臺灣)通過兩岸天文名詞審查委員會和工作小組的建議,決定採用「鬩神星」之名,以彰顯Eris的紛爭之意。至於衛星Dysnomia則按衛星發現順序命名為「鬩衛一」。 臺北天文館特發此公告,並請各界大眾參照使用。 資料來源:2007.07.10, KLC |
| 相關網址 | http://www.tam.gov.tw/news/2007/200707/07071004.htm |
| 附加檔案 | ![]() |